1、智能硬件选择
首先,没钱,就别去做智能硬件产品了。
买成品就好了。我们现在去京东、淘宝上买个手环也就是几十块钱,做多一两百块钱就搞定了而如果你要自己做呢?投二三十万进去,开一套模出来,找别人定制一套电路板,然后生产一千台出来,你算算单台成本有多少呢?一台至少也要两三百块钱的成本。这个还是不包含你的利润的。如果你不打算投入这么多钱去做,那你就没有必要自己去做一个。买成品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说,大家有一个好的想法的时候,先去网上搜一搜,看一下有没有类似的产品,甚至说有没有一模一样的产品。我认为,你有一个好的想法。但没有被做出来的几率,是非常非常小的。
有人说了,我是土豪我任性,我就要去做这个产品!那你就要看一下,你做这个产品能不能卖的出去。如果你卖不掉,那做出来就是孤芳自赏了。如果要卖,就要考虑到后续的推广渠道、营销人员、营销方式等。表面上看,小米的手环卖的挺好的,华为的手机也卖的挺好的那么,他们在背后打了多少广告?投了多少营销进来?任何一家大的品牌公司,每年营销投入都是以亿或者十亿为单位的。如果你不掏这个钱,想去卖好它,也没那么容易的。
现在很多人,没有接触过硬件,也没有接触过智能硬件的产品的设计,会想当然的觉得,做智能硬件挺简单的。这个也怪不得他们了,以前手机时代的时候,媒体里面,尤其是互联网媒体,说MTK出了个Turnkey方案,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好了给你,你拿去直接生产就行了。或者自己改一块电路板,找别人买点外壳往上一装,一台手机就出来了。
但是,实际上呢?可信度基本为零,都照他那么讲,这些手机行业的工程师岂不是全失业了?像中兴、华为、OPPO、小米这几个手机品牌他们每家有多少工程师?至少好几千人。他们要这么多工程师干什么呢?像金立这样的手机公司,他的大部分的手机用的都是MTK的平台,就是刚才讲的Turnkey的方案。那为什么他还需要养这么多工程师呢?
媒体有时候会个大家这个误导:做智能硬件产品很简单。但并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一个项目,大的流程是: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到产品定义、到需求分析、到方案设计、
然后到外观结构的设计、软件硬件的设计、物料的采购、经过多次的试产、多次的测试和整改、生产管控、质量控制、量产出货、售后跟踪等。这是一个很繁杂的链条。这里只讲了十几个大的方向,每个点下面,还有很多细节的事情。
就拿媒体最经常说的,画一个电路板就解决了。真的画一个电路板有那么简单么?如果真有那么简单,硬件工程师就不可能拿那么高的薪水了。画一个电路板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像电源的设计,和走线是很相关的,整个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高速信号需要仿真、射频音频之类的弱信号需要保护、还需要考虑到电路板的防静电能力。这些跟工程师的水平很有关系,也体现出一个公司的设计水平。同样是画一块板子,有些人几千块就可以画出来而有些人需要花几万的成本才能画出来。对于军工类的电路板,投入的要更多。
还有一个,就是媒体经常说的,做一套外壳就可以解决了。我们先不谈做外壳需要开模,开模是要收钱的,单从设计上来讲,结构设计要满足外观的效果、要能降低模具的成本、有足够的生产效率、结构强度要高、长期使用的质量可靠性也需要高,这些都是跟结构设计息息相关的。你找一个初级工程师,他随随便便肯定能给你画出来,但他画出来的质量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资深工程师的待遇比初级工程师高很多?因为他们的经验比初级工程师丰富很多。这些就是为什么有些公司设计费用很低,而有些公司设计费用很高。如果说你做一个外壳,什么都不考虑,只要能把它拼起来就行了,任何可靠性和可生产性都不考虑的话,做,肯定也是能做出来的,但你就等着后面不断的去为产品擦屁股吧。
这里还有个重要环节,大家没怎么注意的:测试。测试:这里有很多硬件电路的测试、软件的测试、结构的测试、整机的可靠性的测试、还有大量的压力测试。举个例子哈,手持设备里,有一个测试叫“微跌落”拿着一个产品,从10cm左右的高度摔到一个钢板上去。需要摔多少次?你们能想象么?像国内的一线品牌,微跌落次数一般在两三万次!不断的摔下去,拿起来,再摔下去,再拿起来。对于一般小一些的品牌,至少也要做到几千到一万次。这样才能保证在一到两年的产品生命周期里,不会因为经常的振动和晃动导致损害。这些测试,都跟产品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尤其跟结构设计关系非常大。对于很多山寨品牌来讲,他都没听说过这些测试,做出来的产品,刚出厂的时候是好的,但你用上个把月之后,就有比较高的几率产生损害。
那么没钱怎么办呢?
对于很多创业团队创业公司来讲,前期不可能像一线品牌那样子,一次投入上千万做一个项目。那怎么办呢?卖房、卖血、卖肾!
(是不对的!)我们有更好的办法,让你前期尽可能少投入一些:做原型机!
原型机可以不考虑可靠性问题(也可以不考虑结构、外观等),原型机唯一的作用,就是给你验证核心业务和核心功能。等你把核心业务核心功能跑通之后,就可以用原型机去招商、去拉风投。如果你招商和风投情况都比较好那么钱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掉了。大家都看好你的产品,也相信你能做出来,自然会有很多人想来投资,不管是众筹还是风投。就会支撑你后面拿到更多的资金,做的更好。
一定要记得,对于创业型公司,尤其是你不太懂的地方,切不要贪大求全。任何一款产品,我们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从软硬件、到平台、到生态链,我们都可以规划的出来,但如果你前期就这么做的话,比方说你做一个手环,想把生态链都打通的话,肯定不止几十万的投入了,至少要到百万级别。
所以前期尽量把不太需要的功能都砍掉,只保留核心功能。省钱、快速出产品,出原型机,才是王道。现在的风投都很精了,已经不会在你只有一个PPT的情况下就给你投很多钱了。必须要要拿出来一个实物,来证明你能做的出来,风投才敢继续往下投。
因此,咱们要的就是:省钱,因为前期主要是靠自己投资的;快速,你一旦速度慢了,商机就没有了
2 智能硬件开发流程
硬件产品覆盖单片机控制硬件电路、蓝牙BLE硬件、嵌入式硬件、多核心Android智能硬件、移动通信设备硬件等众多领域。开发流程包括器件选型、方案设计、电路设计、PCB图绘制、SMT贴片、硬件调试、射频调试、EMC和ESD测试、失效分析、品质管控。
智能硬件,常见的主要有小型单片机硬件系统和大型Android硬件系统。
8位、32位单片机,在小微型智能硬件领域应用很广泛,成品价格低、开发周期短,适合运算量小、通信数据量小的应用场景。单片机在智能小家电领域有:智能电饭煲、智能花盆、空气净化器、智能台灯窗帘等;在智能工业领域有:环境温度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控、农业喷灌控制等。随着BLE、ZIGBEE、GPRS、NB-IOT等众多无线传输技术的普及,单片机+云服务的架构应用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设备智能化、互联化,这些都离不开燚智能单片机硬件设计。燚智能丰富的单片机系统开发经验,为您快速实现非智能到智能、单体到组网的产品快速升级。
单片机只能实现简单的数据处理,如果需要做复杂数据处理,例如视频处理、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就需要Android类智能硬件了。
Android智能硬件,当前主流为4核-8核ARM Cortex
A7或更强的处理器,集成GPU,很多还集成LTE通信,运算能力超强、通信数据量超大、软件扩展性非常好、UI界面漂亮、人机交互超便捷。Android智能硬件已在逐渐取代传统嵌入式Linux和嵌入式Windows的。例如智能车载、智能手表、智能家居网关、智能电视、智能工控主机、智能导购屏这些产品,几乎都采用了Android系统的智能硬件。
传统的PC系统,因结构负责,硬件尺寸大,在智能硬件领域应用不多。嵌入式Linux因开发资源和第三方资源远不如Android多,硬件成本也要比Android硬件系统贵,因此逐渐被Android智能硬件取代。
智能硬件开发流程,通常有以下主要步骤:【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和评审】-【硬件设计和评审】-【打样制作】-【测试整改】-【交付归档】
《需求分析》尤为关键!很多创业型产品倒在不断的修改功能需求。软件迭代相对快一些,但硬件迭代一次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软件迭代几乎不影响整机,但硬件迭代很有可能导致整机结构有变化,这样子产品上市就遥遥无期了。需求分析准不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时间、成本、质量。燚智能会以十多年的行业经验,向客户问非常多的问题,以帮助客户分析需求,少走弯路,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
智能硬件“方案设计”这一概念。智能硬件产品往往涉及到一些新技术或非常规技术,项目风险会比较大。需求分析结束后直接开始做硬件设计的话,很容易遇到偏门物料买不到、芯片选型不满足指标、电路设计有缺陷等问题,导致项目延期客户流失。因此在正式设计之前先做好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关键器件选型》、《关键技术验证》、《系统框架设计》、《产品风险评估》、《功能交互设计》、《产品测试大纲》等一系列步骤,由CTO组织对每个项目的方案设计做详细的评审,通过评审后才能正式开始设计工作,能够极大的提升产品开发质量,减少研发风险。
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原理图设计》和《PCB图设计》。看似很简单,很多小公司,一个工程师画原理图、画PCB、写代码调软件全包了,你能相信他样样精通么?硬件设计不仅仅是把线路连通就算完成了,还需要考虑到功耗、散热、抗辐射、防静电、高速信号走线设计、射频性能等一大堆问题。如果设计不合理,一般功能性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性能就完全没办法保证了,肯定是通过不了各项测试的。
硬件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内部评审,包括《原理图评审》、《PCB图评审》、《结构评审》等,每个评审表格都有几百项,通过评审检查设计错误,将常见错误封锁在设计阶段。设计阶段修改一次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如果已经把PCB做出来了,再来修改至少半个月的时间,还会带来极大的物料浪费。
硬件设计完成后,硬件工程师就稍微松口气了。PCB电路板生产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4层板一般需要一周多,8-10层板需要两三周。在这段板厂制板的时间内,采购、资源和生产管理部门需要去做《元器件备料》和《SMT产线预约》。对于一些超长周期的物料,早在设计阶段,甚至在方案评审阶段,就已经开始下单采购了。等所有元器件都到齐了,硬件工程师也早早的把生产资料准备好了,就可以上SMT线贴片生产了。通常第一次SMT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物料问题,有生产制程问题,也有硬件设计问题,工程师会记录好这些问题,在后续设计整改时及时改进。
PCBA(已贴片完成的电路板)完成后,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就开始紧张的调试和测试的过程了。看一个产品设计的好不好,只需要看测试报告就足够了。优秀的测试工程师,会结合到产品的使用场景,设计出很全面的测试用例,这些用例能够覆盖到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场景,不断的“折磨”产品,直到它出问题为止。一款经过千锤百炼的产品,品质才有把握。像H为品牌的手机,光试产测试样机都要做上千台,不管大的还是小的问题,都被消灭在研发阶段,因此质量口碑很好。
经过一轮测试后,项目经理会组织项目组成员汇总测试问题,提出并验证解决方法,然后整改到下一个硬件版本中去。如此反复,才能打造一个优秀的硬件产品。
最后,项目完结后,所有的资料都会归档保存,除了基本的设计资料外,还有评审资料、问题记录、测试用例等,以供后续查阅。很多小公司不重视资料归档和资料保存,一旦某个项目暂停几个月再重启,就很容易出现资料不全、不知道哪个版本才是正确的、老问题又新出现等各种乱象。
转载自:http://www.ifiretech.com/nd.jsp-id=2&groupId=-1.htm
<http://www.ifiretech.com/nd.jsp-id=2&groupId=-1.htm>
热门工具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