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


负责信息流推荐系统后台算法的工作也有一段时间,从零开始构建推荐系统的过程中,在总结了业界一些成功的经验的同时,也摸索了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愿在此沉淀,通过交流扩展眼界。推荐系统重在算法,这也是各大公司算法团队不断追新与实践的过程。无奈个人能力有限,团队人力有限,只能一步一步从基础做起。本文将主要介绍信息流视频推荐算法的应用和探索。

二. 算法架构



* 召回算法:包含了多个渠道的召回模型,比如协同过滤,主题模型,内容召回和热点召回等渠道,能够从视频库中选出多样性的偏好内容。
* 排序算法:对多个召回渠道的内容进行统一打分排序,选出最优的少量结果。
三. 技术细节

1. 召回算法(match)

基于用户行为的match

以下召回算法,包括尝试算法,和最终线上用的算法。这里为了扩展思路,都列举了出来

*
离线cf(ALS)召回

(1)
根据用户行为日志,利用基于ItemBased的协同过滤生成离线的item2item相似度矩阵和用户的离线推荐结果,其中优化过程包括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按照时间进行降权、弱化热点影片的权重以及矩阵分解;
(2)
线上服务端基于用户的playlog接口实时获取用户的短时间内的观看历史,通过item相似度矩阵进行CF扩散,提取出与用户短时间内观看历史相似的topN个item用于召回;
(2) 用户的CF离线推荐结果直接作为线上服务的召回渠道之一。

*
w2v召回

(1) 根据用户行为,将全部影片作为语料库,每个用户的观看历史按时序排序视为文档,利用w2v算法原理计算所有item的词向量;
(2) 根据词向量距离计算item2item的相似度矩阵,用于线上playlog召回数据;

*
lda召回

(1) 基于概率主题模型:文档 – 潜在主题 – 词 的三级关系,映射到用户行为数据上,即用户 – 潜在兴趣 – 资源;
(2) 通过用户历史行为记录,提取LDA的中间产物,及用户的潜在兴趣向量,以及资源的潜在主提分布向量;
(3) 基于item的主题向量,进行item2item的相似度计算,用于线上playlog召回数据;

*
SimRank召回

将user与deal的关系视作一个二部图,基于graph-based算法相似关系可以在图上传播的思想,使用simrank计算Item相似队列

基于内容的match

*
基于title简介召回

(1) 基于影片的文本简介部分使用doc2vector,计算出每个资源的表示向量;
(2) 基于资源的向量,进行item2item的相似度计算。

*
基于style(风格)召回

*
基于tag(标签)召回

EE问题 & 冷启问题

*
冷启用户召回

(1) 根据imbd算法,计算资源得分,根据不同时间周期进行得分融合并线上进行ab对比,选取最优的时间周期组合;
(2) 按照imdb得分进行倒排,生成热点召回数据

*
冷启资源召回

基于资源库,统计各个资源的点击和播放率,按一定比例召回点击/播放率低的item

*
EE问题(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radeoff)

目前暂没有引入线上强化学习,只采用调整不同召回渠道的配比方式来保证一定的多样性。

2. 排序算法(rank)

基础模型


线上baseline模型是lr逻辑回归。该模型的优势在于简单,解释性强,并行化程度高,线上做实时预测,基本的性能问题可以得到保证;但是,从模型效果上来讲,需要做大量的人工的特征组合,特征两两作Interaction
的情况下,模型预测复杂度高,三个以上的特征进行Interaction 几乎是不可行的。

特征工程

特征分类

按特征的基本来源分类

* Item特征:资源风格、地域、类型、标签、以及相应的统计特征等
* User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收入预测等
* Context特征:网络状态、时间段、城市等
* 交叉特征:基于User基本特征和Item\Context的交叉特征
按特征的更新频率以及获取方式分类

* 离线特征:一段时间变化幅度小的特征,如user/item的基本特征和统计特征
* 近在线特征:分钟级/小时级需要更新的特征,如item近4个小时的ctr等
* 在线特征:需要在每次请求到达时,实时获取的特征,如网络状态、当前请求时间等
特征处理

*
特征扩充

(1) 用户兴趣向量:lda的中间产物之一用户潜在兴趣向量,以及基于w2v的词向量和用户行为历史统计出的用户兴趣向量,可丰富用户维度上的兴趣特征。
(2)
资源embedding向量: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的embedding的w2v/lda的词向量,以及基于资源本身title的doc2vector都可丰富最近模型使用的特征维度。且word2vecor和lda由于原理上的区别,可拓展出不同意义上的特征向量。
(3) 资源封面AutoEncode向量:基于资源封面图像,离线采用AutoEncode训练,提取隐层向量,作为资源本身特征。

*
统计特征细化

(1) 特征工程时间窗口细化: 将资源的统计特征,按不同的时间窗口,如1,3,5,7,15天进行特征细化,可在丰富资源特征的同时,融入时间衰减的因素。
(2)
在线特征交叉:对于一些资源统计特征,在与用户特征以及上下文特征进行交叉之后效果会更加明显,根本原因在于增加了样本特征的区分度;具体交叉方法的落地,建议由服务端是执行,这里比如一个男性用户发来请求,服务端可实时获取用户的性别特征(男)以及召回队列中每个资源的在不同性别上统计特征(如历史CTR),基于特征编码表,新增加交叉特征(sex_cross_ctr),并将每个资源在男性上的ctr上作为新增交叉特征的特征值,记录成log,后面回流给模型样本。其实所有的在线特征都和交叉特征一样,最后都由服务端的日志回流给模型训练过程。

*
连续特征离散化 & 统一独热编码

(1) 这里先引出美团连续特征归一化的方法 <https://tech.meituan.com/recommend_dnn.html>

当然,它归一化和这里离散化的方法的考虑点几乎一致。即由于不同维度特征的取值分布、相同维度下特征值的差异都很大。如很多特征的数据服从长尾分布。直接基于该特征进行常规的归一化方法(例如
min-max,
z-score)都只是对数据的分布进行平移和拉伸,最后特征的分布仍然是长尾分布,这就导致大部分样本的特征值都集中在非常小的取值范围内,使得样本特征的区分度减小;与此同时,少量的大值特征可能造成训练时的波动,减缓收敛速度。此外也可以对特征值做对数转化,但由于不同维度间特征的分布不同,这种特征值处理的方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维度的特征。
(2)
考虑到LR模型的特性,这里的方法是先对连续特征先进行等频离散化,即基于特征值的频率等频分成N个桶,并做0/1标识,最后和离散型特征,统一进行One-hot编码,喂给LR模型。
这样做的具体优势知乎有一定交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89952/answer/54184582>
,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如此。

采样策略

*
负样本采样策略调整

基于曝光时间showtime和曝光顺序order,过滤负样本。

*
不平衡样本策略调整

离线进行A/B测试不同正负样本比例,进行择优调整(如1:5)

四. 模型探索

1. 召回算法探索

* 可以利用RNN来“捕捉”用户在点击序列中的模式,即利用用户点击行为发生先后顺序进行推荐的展示排序。
* Graph embedding算法,具体实践经验可见阿里 <http://www.sohu.com/a/211744820_206784>
2. 排序算法探索

*
非线性模型

(1) GBDT+LR:

GBDT是基于Boosting 思想的ensemble模型,由多颗决策树组成,具有以下优点:

* 对输入特征的分布没有要求;
* 根据熵增益自动进行特征转换、特征组合、特征选择和离散化,得到高维的组合特征,省去了人工转换的过程,并且支持了多个特征的Interaction;
* 预测复杂度与特征个数无关。

GBDT与LR的进行stacking可以一定程度防止GBDT过拟合。且升级为GBDT+LR可因为省去了对新特征进行人工转换的步骤,增加特征的迭代测试也相对容易。但是需要注意对于所有LR模型所有特征都进行离散化,出来的特征值全部非0即1。但是GBDT本来就是树模型,能很好的处理非线性特征,使用离散化后的特征效果可能不佳。而且对于这种只有0、1值的情况,GBDT可能出现了不收敛的现象。所以喂给GBDT的特征不建议进行没有必要的离散化。

(2) GBDT+FM:

* GBDT+LR排序模型中输入特征维度为几百维,都是稠密的通用特征;
* 这种特征的泛化能力良好,但是记忆能力比较差,所以需要增加高维的(百万维以上)内容特征来增强推荐的记忆能力,包括视频ID,标签,主题等特征。
*
GBDT是不支持高维稀疏特征的,如果将高维特征加到LR中,一方面需要人工组合高维特征,另一方面模型维度和计算复杂度会是O(N^2)级别的增长。可采用Factorization
Machines模型替换LR。FM能够自动对特征进行交叉组合、增加隐向量使得模型训练和预测的计算复杂度降为O(N)、支持稀疏特征这几个优点,FM使用GBDT(稠密特征)的叶子结点和稀疏特征(内容特征)作为输入。
*
如果优化算法可以选择的话,建议FTRL,它较SGD有以下优势:带有L1正则使得学习的特征更加稀疏、使用累计的梯度加速收敛、根据特征在样本的出现频率确定该特征学习率,保证每个特征有充分的学习。FM模型中的特征出现的频次相差很大,FTRL能够保证每个特征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更适合稀疏特征。
(3) DNN+GBDT+FM:
GBDT+FM模型,对embedding等具有结构信息的深度特征利用不充分,而深度学习(Deep Neural
Network)能够对嵌入式(embedding)特征和普通稠密特征进行学习,抽取出深层信息,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
DNN+GBDT+FM的ensemble模型FM层作为模型的最后一层,即融合层,其输入由三部分组成:DNN的最后一层隐藏层、GBDT的输出叶子节点、高维稀疏特征。
*
DNN模型:(a)使用全连接网络,设置N个隐藏层。(b)预训练好的用户和视频的Embedding向量,包含基于用户行为以及基于语义内容等的多种Embedding,防止隐层不够,训练不足。(c)DNN能从具有良好数学分布的特征中抽取深层信息,比如embedding特征,归一化后统计特征等等。
* GBDT模型:
(a)单独进行训练,输入包含归一化和未归一化的稠密特征(b)能处理未归一化的连续和离散特征。(c)能根据熵增益自动对输入特征进行离散和组合。
* FM融合层:(a)FM模型与DNN模型作为同一个网络同时训练。(b)将DNN特征,GBDT输出和稀疏特征进行融合并交叉
*
组合不同的目标函数

考虑融合点击和播放时长不同性质的目标函数,进行模型训练:(a)可独立成不同的模型进行训练。(b)
亦可不同的模型共享一定的深度隐层,最后在全连接层进行独立分割。最后在线上预测时对不同性质的模型,进行线性加权。

3. EE&冷启问题探索




* 常用Bandit算法(累积遗憾->评估效果)






* Thompson sampling算法
* UCB算法
* Epsilon-Greedy算法
* 朴素Bandit算法
* LinUCB(UCB算法加入特征信息)
* COFIBA算法(Bandit和协同过滤结合)
五. 总结展望

按照目前主流的算法架构 match +
rank,不难发现match召回算法最终决定了推荐效果的上界,而rank层的排序是更加保证了推荐结果的精准。所以从模型优化的角度来讲,只有保证match 和
rank
双管齐下,才能发挥推荐系统的终极效果。match趋近个性化、召回度和新颖度的完美结合,rank层趋近排序结果的精准化,无疑对于算法工程师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最后引出
阿里在match层最新的探索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OTU0NTQ0MA==&mid=2247487142&idx=1&sn=bb1064544e0d6ef7cebf23ad66f786d0&chksm=e92933a9de5ebabf573df01c41abff1d4a4f2f48d8ecc4ffabf65e35df21e40de6b933b02b9f&mpshare=1&scene=23&srcid=0330cAIi3euiVtGJWfPtTILd#rd>
,以及美团在rank层的最近进展 <https://tech.meituan.com/recommend_dnn.html>。

友情链接
KaDraw流程图
API参考文档
OK工具箱
云服务器优惠
阿里云优惠券
腾讯云优惠券
华为云优惠券
站点信息
问题反馈
邮箱:[email protected]
QQ群:63753833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