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段内容出自《论语 • 公冶长》,字面意思也不难理解。大致是:鲁国大夫季孙行父遇事三思而后行。孔子得知这件事后说:“想两次就可以了。”
“三思而后行”,很多人都会把它当做褒义词。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个人“三思而后行”,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做事缜密的人。想清楚再做是值得褒奖的。千百年来,总有人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稳重,要警言慎行,要思虑周全,不可冲动鲁莽。
但从这里看,孔子似乎是不赞成遇事过多思虑的。 为什么孔子会不赞成季孙行父的三思而后行呢?
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是说,季氏有贤良的名声,做事很少出差错,所以没必要反复思考。
第二种是说,季氏的好名声不小,但是言过其实,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过于谨慎。孔子认为,季氏如果遇事不那么犹豫、优柔,就更好了。
“程朱理学”中的程颐对这段内容有另外一种不同的理解,他认为,孔子之所以讽刺和反对三思而后行,是因为人想事的时候顾虑多了,就容易起私心、患得患失。
究竟哪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呢?我主张第二种说法。也就是说,孔子并不是真的反对三思而后行,而是认为季氏过于犹豫、优柔,有点矫枉过正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想三次,想两次就够了。
其实,不光季孙行父想得太多,很多人都想太多,比如说我。
2014年的8月份,我在CSDN上发表了第一篇博文,虽然阅读量寥寥无几,但意外地收获了一枚热心的读者——我叫他贤会。
通过留言和我交流了一段时间后,贤会就开始劝我趁早创建QQ技术交流群。我想来想去,最后拒绝了他。
* 我想不清楚这个QQ群的定位是什么;
* 我想不清楚该怎么去维护这个QQ群;
* 我想不清楚这个QQ群能给我带来什么。
那时候,我刚从苏州回到洛阳,工资很低,对未来也没有好的规划,压根就想不清楚这3个问题。我写博客的动机也非常的纯粹,不是为了创建QQ群为读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而是为了绩效考核啊。如果一周能写一篇(不限篇幅)的话,月底的工资条上能多出来一百多块呢。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博主都创建了QQ群,于是我才开始行动,依照贤会的建议照葫芦画瓢地创建了“沉默王二和他的朋友们”的交流群。你别说,还真的是每天都有读者要加入这个交流群。很多群友都会自发地分享和交流,有人提问题,就有人热情地解答,根本就不需要我这个群主做太多的动员工作。
要是我当初没有“三思而后行”,早早地就创建QQ群,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参与进来,这个群也会在无形当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说明什么呢?“三思而后行”不应该是我这种人奉行的准则。因为我并不善于思考,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想不清楚,非要等到想清楚了再做,黄花菜都凉了。
我应该怎么做呢?想到什么,不确定对不对,干了再说。要知道,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多事情想不清楚是正常的,三四十岁能活明白的都是少数。
“三思而后行”总会让我们顾及太多,顾及太多会让我们在思考中错过机遇,最终只能做一个“思想中的巨人,行动中的矮人”;要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经过长期思考才取得的,都是从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善,不断进步而取得的。
2016年的11月份,贤会劝我开通公众号。我没有再犹豫,立即就开通了一个叫「沉默王二」的公众号。尽管我当时仍然想不清楚这个公众号的定位是什么,也想不清楚该怎么去运营这个公众号,更想不清楚这个公众号能够带给我什么。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到了必须去做的时候了。
虽然很多问题想不清楚,但我还是给自己下了一条明确的规定:不管怎么样,每周至少输出一篇原创文章。时至今日,我竟然已经在这个公众号上发表了285篇文章。
看到这个数量,可能有人就会关心地问我:“都发表了285篇文章了呀,那你公众号的读者有多少呢?这个公众号给你带来了多少的收益呢?”我可以诚实地回答说:“读者不多,收益也不多,但这个公众号帮助了很多的人,输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如果2016年的11月份,我还像季孙行父那样想太多,搞不好我现在还没有开通公众号。那这285篇文章又怎么可能写得出来呢?就更别说去帮助和启发读者了。
我 <https://mp.weixin.qq.com/s/feoOINGSyivBO8Z1gaQVOA>
当然知道,做事鲁莽武断一定效果不好,但遇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也往往会错过行动的最佳时机,因此古人曾说“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
。不该三思的时候,二思就行了;三思之后,切记要行!
我不是大佬,所以只有一个微信号(qing_gee),要加请趁早啊!偷偷地告诉你,如果你需要下载优质的CSDN资源,我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哦。
热门工具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