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硅谷也有 996
吗?硅谷的互联网人境遇究竟如何?初出校门的职场小白该如何合理安排职业规划?热爱与风口之间应当如何抉择?欲将前路托产品,蠢蠢欲动心何寄?而面对晋升焦虑,产品人又当何去何从?
北京时间 4 月 14 日,AICUG 人工智能用户组正式推出全新栏目「前沿对话」,首期便携手 CSDN 访问到 Google 美国总部资深产品经理何周舟
bigjoe,围绕上述等一系列大家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分享。
他是谷歌全球约 30 位的中国人产品经理之一;
在谷歌,他先后管理过数亿美金并有强劲增长的广告产品,智能化的企业软件以及安卓数字内容平台上的影视产品;
他在小企业广告测量方面具有创新性,拥有美国专利;
早期职业生涯中,他曾在索尼市场部工作,在那里他发布了流行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包括突破性的酷袋电脑 P 系列等;
他不仅受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发表演讲,还是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美国顶尖商学院 MBA 学生的职业导师……
所以,顶着一系列闪亮标签的这个他,到底是谁?
没错,他正是我们此次对话的主人公 bigjoe,起初被称为大 Joe
的他,后来在硅谷逐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舅”。而那些你感兴趣的问题,可能都有机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硅谷不谈 996,苏明哲在这里“都挺好”
近来在中国,996 无疑是一个近乎被“过度消费”的高热度词,GitHub 上的 996.ICU
这个项目从三月底开始爆红,像是点燃了引线,瞬间燎起了山火,一路摧枯拉朽,牵扯进来的关联企业、项目也越来越多。Python 之父 Guido Van
Rossum 更是两度发声,想要将中国程序员从这场“反人性”的劳役中解放出来,“狼性文化”一词也因此再度被提及。
恰逢《连线》在一篇讨论 Revolut 文化与做法的文章中曝出其 CEO 的 Slack 消息截图,其中有一行赫然曰“如果你的团队没有达到
KPI,即便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可能拿不到分毫奖金”。该言论一出便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硅谷式“要么增长要么死”的狼性文化也由此开始受到关注。
图源《连线》
那么硅谷的狼性文化是什么样的画风?一直以科技行业“圣殿”形象存在的硅谷也会“被 996”吗?中美的“加班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呢?对此,bigjoe
大舅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互联网人在硅谷的那些事儿:
<>供需关系带来不同,硅谷更多是“非强制”加班
无论是中国还是硅谷,无论是 996
还是狼性文化,其本质都是在谈整个科技行业的环境。而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有矛盾,无非是切入的角度不同——要看是站在老板的角度还是员工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角度自然得到不同的结果。今天我们就先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选择,也体现了中美间一个很大的区别。前面谈到美国也有狼性文化,但实际上美国的情况要比中国好很多。虽然狼性企业在美国确实存在,而且在业内也比较有名气,但仅占极少数,而美国大部分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其文化事实上没那么狼性,也没有
996,大部分公司还是比较正常的工作时间。
加班现象当然也存在,但一般不是强制的,大部分人加班是因为他们属于所谓的 High
Achiever——自己希望做得更好,比别人更优秀。这样的人更愿意加班,但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这么做。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已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很多事情都做完了,因而不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以科技行业的工程师为例,其在供给和需求方面相也对比较平衡。因此一家公司如果拿不出令人满意的员工待遇,员工就很有可能会走人。这对公司而言无疑很难办,因为如此一来他们就要新招好的工程师进来。
再反观中国,鉴于人口大国的特殊性,环境不免有所差异。较之国内,在美国想要去一家不错的公司,成为我们口中的“中产阶级”相对而言会更加容易。这是由供需关系以及这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但如果你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给自己定了个非常高的职业目标,或是希望成为一个非常优质的企业家,能够积累大量的财富,这在美国就会非常难,因为美国的社会极其稳定,大的机会也比较少。但在中国这种情况就会比较好一些,中国毕竟机会比较多。当然你如果想要获得非常大的回报,在中国可能需要奋斗较长一段时间,因为在机会背面,中国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总而言之,这是由两个国家的不同状态决定的,同时也取决于个人本身的自我角色定位,是想成为中产阶层还是富裕阶层,这两个不同的国家在这两个目标上也有不同的难度。
<>硅谷的技术中心地位会受到撼动吗?
据 HackerRank 发布的《2019 年度女性科技报告》显示,大约 67.02% 的美国 Z 世代(1997 年之后出生的人,该报告将其定义为 21
岁及以下的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引领风尚的全球技术中心将从硅谷向其他地区转移。针对这一观点,大舅也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硅谷依然是当之无愧的科技核心,而且极有可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依然保持着这一地位。当然像是包括西雅图在内的一些其他城市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同时在这些地方也相继涌现出一些非常优秀的科技公司。这与美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平衡有关,就是往大处看有核心区域,同时小地方也有自己的经济发展。而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特别大的城市汇聚了非常多的科技公司,所以相对而言中国的情况要集中一些。简言之,硅谷还会是美国未来的科技核心,但是其他地方也会逐渐发展起来。
但放眼全球的话,情况就不一定了,硅谷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会受到一定的挑战,而这个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国。回顾历史,硅谷近几十年来可以说是全球唯一的科技中心,但是如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非常多新的趋势——北京、深圳等城市日益崛起,而它们所孕育的这些科技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了硅谷的档次。所以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未来很有可能看到的情况是:硅谷当然依然是一个非常强的中心,但中国这些城市加在一起很可能达到硅谷的体量,从而也成为一个非常大的中心。
<>“半真半假”苏明哲:当影视剧撞上现实
热播剧《都挺好》前脚带火了一批梗,后脚就被扣上了“脱离事实”的帽子——剧中的大哥苏明哲是当了 10 年程序员的斯坦福硕士,9
万美金年薪,在旧金山湾区买了套四居室独栋大房子,母亲去世跟公司请假就被辞退,失业后找不到工作甚至沦落到要去刷盘子的地步——这些设定究竟经不经得起现实的考究呢?硅谷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硅谷
bigjoe 带你“破案”:
<>合理部分解析
如果你在斯坦福是硕士,从事软件工程,然后奋斗十年买了一栋四居室的大房子,这一点其实完全有可能,因为就美国的物价和收入而言,虽然硅谷这个地段相当贵,但奋斗十年也是可以实现的。
<>“打假”列表
* 年薪水平偏低:如果是在湾区正常的中大型公司或是比较主流的公司担任工程师,大学毕业生一般也会给到十多万美金;
* 在公司请假被辞退:这种情况首先不会出现,再者公司一般也不敢这样做,因为还涉及一定法律风险;
*
失业后找不到工作要去刷盘子:软件工程师在美国硅谷是一个相当供不应求的职业,各大科技公司都在寻找优秀的软件工程师,除非这个角色业务能力非常差,不然一般来说你因为某些原因被公司辞退后,是非常容易再找一份新工作的,甚至可能成为各家争抢的“香饽饽”。
所谓半真半假苏明哲,硅谷软件工程师“都挺好”。
<>从蠢蠢欲动到坚守热爱
<>致蠢蠢欲动的你
很多在产品人门外徘徊的同学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现在不是产品经理,但我蠢蠢欲动想做一个产品经理,该怎么办?”我既不是产品经理,又没有产品经理的经验,如果去找工作,没有经验又没人要,关键没有做过又怎么会有经验?绕来绕去就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对于这种情况,大舅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①
你如果想做产品经理,就自己随便去做一个东西——先给自己创造条件让自己成为产品经理人,而不是说要先把产品经理的这个坑给占掉,然后再去做产品经理。第一选择是做一个爱好型的东西,比如说你完全可以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和朋友一起做一个小网站或是一个小应用,不是真的为了赚钱,也不是真的创业,但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起了产品经理的角色,在感受一下的同时,也可以将这个项目写进简历。虽然不是创业,但至少能证明自己有过相关经历,总归比什么都没有要好。
② 真的去做一次创业。事实上,创业无论成功与否(当然能成功最好,那我们就纳斯达克见了),对于你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都是很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
CEO,哪怕只维系了几个月,你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也就是产品经理该干的事儿,然后其间的很多东西你都可以写到自己的经验里。你也可以同旁人侃侃而谈,说说自己当时是怎么研究市场、获得用户的,之后的成败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实际上你已经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做产品经理的机会。
<>产品经理是 CEO 的“学前班”
随着时间的迁移,很多产品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工作多年反而越混越差?”对此,大舅也在对话过程中结合职业发展路径的特性进行了分析:
这个问题其实普遍存在于各种职业中,因为当我们从职场小白,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对公司有一定重要性的人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向上走是理所应当的。事实上,向上走的过程一开始的确非常非常容易,因为彼时站在最底端的你没有任何可以失去的,但是往上走到一定程度之后,成长曲线就会开始放平甚至还可能下降。
而在这点上中美又稍微有点不一样,比如年龄在中国的职业发展上算是一个重要因素。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工程师,年纪又在 35
岁以上,那么你被雇佣的难度就会大一些,但在美国这点倒是问题不大。然而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行业是发展的,个人技术也要不断学习,在整个科技行业都有这样的趋势,不管你是工程师还是产品经理,肯定都要不断去汲取新的知识,所以不能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职业发展就一定会向上走。因为真正的职业发展无关年纪大小,只在于个人能力不的断成长,你要不断寻找个人能力成长的空间,才能发展得更好。
关于产品经理的发展建议,这里有两点值得和大家分享:
其一是入行要趁早。
首先,产品经理通常不是一个可以直接通过学校或大学培训来获得的职业,学校的培养标准并不能同业内需求完全吻合。这就导致很多人是从不同领域逐渐切入到这个行业里来。有些人很幸运,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产品经理,有的人则是经过一系列转行转岗才真正走到这一步,而我是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去留学,读了
MBA
之后再切入到产品经理行业。所以说你切入得越早,你积累的时间就越长,你积累的经验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现在很多在硅谷职务还蛮高的产品经理,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入行非常早。因此,尽量在你年轻的时候尽早切入进来,这是第一点。
再者是确定方向要趁早。
产品经理做到后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细分的产品模式,例如广告产品经理、社交产品经理、硬件产品经理、云计算产品经理等,一开始大家可能还没有那么大的区别,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新人,最好在你的职业生涯早期选一个方向,如果这个做得不开心赶紧换一个,尽量换到一个你愿意长期做的方向,然后争取一直做下去,一点点积累起技能和经验。早期换方向相对还比较容易,越往后就越难,尤其是当你在一个领域已经成为所谓的专家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举个例子,假设你已经是社交产品的产品总监,这个时候你如果想换到云计算产品,就会比较困难,因为你的领域知识对这个新的高层职位而言并没有什么价值,对方想要的可能是一个非常懂云计算的产品总监。因此,尽早切入之后再选择一个方向长期坚持做下去,是对你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的。当然,这里并不一定要是同一家公司,只要你能在同一条赛道上不断积累,对你而言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再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工作时间拉长了,却没有混得更好?究其原因,是因为职业生涯发展到了后期都会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就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你往上升很容易,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机会,但随着坑越来越少,就逐渐形成了金字塔结构。所以当你觉得在某家公司升迁受阻时,可以选择在同一个领域换一家公司,又或者你还可以选择去创业。产品经理其实是非常适合创业的,因为产品经理什么都要懂一点,既要懂工程,又要懂商业,还要懂一点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而这恰恰也是对创业者的要求。因此,如果产品经理在职业生涯中有望实现很好的快速升迁,比如三年总监五年
VP,那大可一路升上去。但如果你升职速度不尽如人意,那自己去创业可能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走出象牙塔,拥抱你的热爱
前面说入行要趁早,那么对于即将踏入职场的毕业生而言,又当如何做职业规划?面对这个问题,大舅给出了一个叫做“热爱”的关键词——“在潮流和你的热爱之间,最好选择你热爱的东西,这点非常重要”。
和大家分享下我自己的例子:当年我在念研究生的时候,互联网还不是很火,彼时的流行趋势是去外企,像是投资银行、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公司或是宝洁等企业。我也不是没有想过跟着风潮走,但我心里始终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因为有过一段产品经理的实习经历,自己也挺感兴趣,所以找工作时主要还在往这个方向靠。后来我去面试了科技公司的
Marketing,做了一段时间后就转去做产品经理了。
有趣的是,在我读完 MBA 到 Google
做产品经理之后,由于科技行业的崛起,导致我原来去不了的那些地方的人反而想来我这边,包括当年去到市场营销、咨询公司的这群人,他们后来问我说:怎么才能去硅谷做产品经理。所谓山不转水转,我本来很热爱的事情莫名其妙地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行业——面向想做的事,而不是面向流行趋势。对于大学生也是一样,一定要尽量去选择你热爱的事业,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以后不一定还会火,但你喜欢的东西以后可能会有火起来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只有热爱才能做好,尤其是在职业的中后期。
<>“相爱相杀”的那些年
长期以来,程序员和产品经理之间“相爱相杀”的关系都被当成一个“梗”来调侃,很多程序员都表示“需求总变更”、“需求不清晰”或者是一句话就要把需求“交给算法”等是最令他们头疼的操作。那么优秀的产品经理是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谈及这个“老梗”,大舅也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将自己常见的工程师风格分了个类:
第一种是工程师很有自己的主见,做事情非常牛,给了需求自己就能做得非常好,这种就很适合直接告诉他这个问题算法可以解决,你自己设计个算法吧。对于这类工程师,产品经理与之合作的要点就是要给他们留有空间。我之前合作过的一个能力很强的工程师,就曾告诉我作为产品经理,不要太过
prescriptive ,意思就是不要面面俱到地告诉他要做什么,只要告诉他产品的需求和方向,他就会有很多想法去把它做好。
还有一类工程师属于主动精神可能不是那么强,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很“听话”——面对需求不会有自己的意见,需要产品经理告诉他怎么做,然后只负责具体操作。对于这类工程师,产品经理就一定要把需求讲得细一点,包括不同的
Use Case 要怎样去实现,甚至要把算法写出来,明确告诉他要做什么算法,而不是让他帮你想个算法。
因此,针对不同工程师的风格,产品经理可以灵活调整沟通策略与合作形式,类似于浇水的角色,更像是变形金刚,只要事情能够做起来,怎么变都没问题。
<>bigjoe 的一对一问答时间
活动当天,bigjoe 还现场选取了部分直播间留言区小伙伴的问题进行了一对一的解答,以下为现场问答实录:
Q1:美国 MBA 学费这么贵,那么在全日制 MBA 就读期间,如何 Get the best of it ?在人际拓展、工作能力提升等方便有什么好的建议?
如果在国内排名靠前的 MBA 就读,比如中欧商学院,是否能够被美国公司所认可?
bigjoe: 首先来解释一下美国 MBA
学费偏贵的问题,虽然的确挺贵,但不代表你一定要出那么多钱。一种情况是你确实去了很好的学校,像是排名前十的知名学府,考虑到机会难得,学费贵一点也可以接受。更何况很多
MBA 学校都是有奖学金的,所以到头来学费并没有那么高,比如我当年念 MBA 的时候,就读的是全美大概排名二十名左右的 Emory
University,就收到了 70% 左右的学费奖学金,所以我大概只需要出实际学费的 30% 就可以了,也没有出太多钱。
关于如何 Get the best of it ,其实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所有读 MBA 的人都一定要先想清楚为什么要读 MBA,这也是 MBA 申请
essay 里一般都会到的问题。这个问题想得越清楚越早就越好,在 MBA
里最成功的人,一般是刚来就知道自己要干嘛,然后一步一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或者一开始不是很清楚,稍微探索一下之后就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从而获得成功。最失败的情况就是搞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虽然在
essay 里也写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搞清楚,那么来到 MBA
学校之后就会发现非常吃力。因为活动、课程、招聘等等太多太多了,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只知道东一榔头西一棒,哪里都没有深挖,最后很有可能就悲剧了,所以越早搞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越好。这里一方面要去做好很多研究,比如当年我来美国念
MBA 之前就做了好多研究,包括各大公司的招聘网站等,从而得知硅谷和西雅图等地的科技公司会招收 MBA 做产品经理,为自己想要做的事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人际拓展、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我觉得至少在美国,Networking 的技能非常重要。你如果在美国念 MBA 的话,千万不要死读书,把
Networking 的技能培养起来,社交能力无论在哪里对整个人的整体人生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如果在国内排名靠前的 MBA
就读,比如中欧商学院,是否能够被美国公司所认可?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是在中国的美国公司是可以的,比如微软中国就会到中欧商学院去招聘,但是在其他国家就不一定了,比如你在中欧念
MBA,然后你到美国来发展,可能这边的公司对它的认可度就比较低,因为美国有足够多好的商学院。不过有一点,中欧这样的学校和很多学校有合作关系,可能有机会到美国来做交换学习,这样你就等于既在中欧念书,又能到美国比较不错的商学院去学习一段时间,有的甚至还可以参与在美国的招聘活动,如果你能成功的话,也是非常不错的。
Q2:Technical Product Manager 和 Product Manager 的发展路径各有什么侧重点,新人技术产品经理该如何锻炼基本功?
bigjoe:
这个问题问的应该是比较偏技术的产品经理,和不偏技术的一般的产品经理间的关系。在美国,大部分公司招产品经理其实并不需要有技术背景,但有那么几个是需要的,其一便是Google,此外微软现在也有此需要,而亚马逊则是一半一半(有些产品经理的职位全称是
Product Manager 和 Senior Product Manager,这种一般与其在线电商业务挂钩,通常不需要技术背景;但亚马逊专门有一个职位叫
PMT,即 Product Manager
-Technical,这类确实需要技术背景,一般会做非常技术性的产品,比如云计算产品),所以这取决于你个人的发展路径,以及你对于自己优势的判断。
我的一点基本建议是:如果你的技术背景不是非常强,那么你最好选择对技术要求不会那么强的产品,当然你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但是也要尽量利用到自己的优势,比如说你是商学院的,就尽量去做一点跟生意相关的产品;如果你是做技术路线,比如云计算这种非常技术硬核的产品,一方面你的技术能力一定比较强,同时可能还需要不断去学习技术方面的东西,而且在这样的领域里,工程师会对你的技术水平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Q3:现在硅谷几家公司里产品经理、项目经理两个职位似乎有越来越融合的趋势(即 Program Manager),这是为了适应 CICD 的节奏吗?
bigjoe: 首先并没有越来越融合的趋势,就我自己看到的情况而言,Product Manager 还是 Product
Manager。其实这二者都可以称作领导力职位,或者说管理职位,但是 Program Manager
相对来说管理流程多一些,希望所有人在这个项目里各尽其责,预计划好项目执行的时间线,能够按照 timeline 和 roadmap
执行下来并完成发布。相较而言,Product Manager 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也是讲领导力,但主要不是 Process Leadership,更多的是
Thought
Leadership,实际上是在整个团队的思考方面起到领导作用,更多的是说“我觉得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经过我们对用户的了解,经过我们的市场调研,经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市场需求和市场重点,所以我们要这样做”。因此这两个职位在需求上是有所不同的。
但这二者确实也有融合的情况,就是有的产品和团队由于编制等原因,不一定具备 Program Manager。事实上,Program Manager
通常对特别大的团队非常有用,因为其间涉及大量的协调工作,这就需要项目经理出马了,但当团队不是非常大的时候,这些工作谁做一般都由产品经理和 Tech Lead
分担了。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有的时候也要在执行层面分担一部分项目管理的职能,但总的来说,这两者还是界限很明晰的两个不同的职业,他们对职能、技能的需要和他们发展的方向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Q4:产品经理应当如何在所在组织中树立自己的影响力?
bigjoe: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我相信这位同学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产品经理基本上是要靠影响力来工作。因为现在,特别是在美国,一般来说产品经理所管理的产品和它的团队全部都不是向产品经理汇报,比如说一起合作的有工程师、设计师、市场分析师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汇报链,都有自己的经理或总监,产品经理本身也有自己的汇报人,所以虽然要跟他们合作,而且还占据着所谓的
Thought Leadership,但是没有办法管理他们,所以最终能否将事情做成主要还得靠影响力,那么如何在组织中树立自己的影响力呢?
①
沟通非常重要,产品经理要不断去学习沟通,比如如何成为一个很好的演讲家,如果你演讲做得足够好,其实可以让一个人更愿意去听你的话,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去倾听别人,你要心怀开阔,这也是沟通的一部分。很多人都认为产品经理一定是那个有
idea 的人,认为产品经理拍板大家就去做。其实并不一定所有 idea
都得是产品经理提出,事实上不管是谁提出来的,只要是好的想法都行。所以一般产品经理会自己提出一些
idea,一些可以提高咱们产品体验的方法,其他人也可以,工程师、设计师、销售、市场、服务研究、分析都可以提,他们提出这些 idea
之后都会汇总到产品经理这里来,只要有道理就都可以拿出来用。最重要的不是谁提出来,而是产品经理最后把这些事情汇总到一起之后做了这样一个决策,怀着开放的心态和大家沟通。
② 和大家形成一个良好的 relationship。这里推荐一本对我影响力比较大的书,卡耐基写的《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中文名译作《如何赢得友谊及影响他人》,直到今天我都还在实践这本书里谈到的内容。还有一本类似的书叫《影响力》,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也非常不错。
③
除了在自己工作的内容上有影响力之外,很多时候可以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在产品成功发布时组织一个庆祝会,这样的活动同工作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但其实也是在树立你的影响力,会让大家觉得这个人是我们整个团队的领导,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
Q5:我想听从 0-1 搭建对话产品经理需要做哪些工作? 对于业务型产品经理学习技术有什么路径? 现在中国企业认为 AI
无所不能,在国外是怎么管理客户预期的,特别是售前?Google 产品经理晋升通道是怎么样的?
bigjoe:
对于业务型产品经理学习技术有什么路径?其实技术这个事情本身没什么不能学的,我经历过或者说看到过非常多的例子,就是这个人完全没有技术背景,纯靠硬学,还学得相当不错,比如我认识的一个
Google 产品经理,也没有什么技术背景,然后一边读 MBA 还一边读了个计算机的双学位,拿两个硕士毕业,然后来 Google
做产品经理,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还有人虽然不是念双学位,但自己也会去计算机系选一些课。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像是 Coursera
这样的在线的学习资源可供选择。想要学位的话,像是亚特兰大的乔治亚理工现在就设有在线的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人都不用去,在线就可以学。所以我非常鼓励学习新知识,哪怕你没有技术背景,学技术都是件非常非常好的事,虽然这不是必须的。
关于中国很多企业认为 AI
无所不能这个问题,就很需要产品经理稍微懂一点,首先得知道这个东西的边界在什么地方,你要能够把这个边界传达给别人,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是 AI 能做的,什么事情是
AI 不能做的,在 AI 不能做的时候,你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处理,即
fallback,也就是说如果机器学习算法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把这个问题转到人工那儿去,交由人工来解决,让人工解决首先就是保证用户体验,同时还能够给我们机器学习这样的算法提供更多的标注信息。但这个方式其实对产品经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既要明白这个问题的边界在哪里,还得能为客户提供相关解释。
那要如何管理用户预期呢?比如我们今天粉丝活动的主办方 AICUG,以及 CSDN
都是比较好的媒体,而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媒体去不断地教育市场,让市场去了解我们 AI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可以极大推动我们行业的健康发展。
Google
产品经理的晋升通道其实很无聊,无非是一直向上成为“更大的”产品经理,比如从产品经理到高级产品经理到集团产品经理再到总监产品经理,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选择,有的人就是选择跳槽或是自己创业去了。一般来说会有人从其他各种职能转到产品经理来,比较少有从产品经理转到别的方向去的,但也不是没有,我就见过一位从产品经理向转工程师的仁兄,我由衷佩服,想来该是个颇有“情怀”的人。
以上。
**
程序员转行学什么语言? https://edu.csdn.net/topic/ai30?utm_source=csdn_bw
**
特别连线
什么?这就结束了?
大舅留步!我们还有 balahbalah 一堆问题在线求解!
——如果你也有一些还没来得及问出口的问题,如果你也想一对一直接对话 bigjoe,欢迎订阅大舅的频道
<http://tinyurl.com/youtube-bigjoe>,开启一场属于自己的「前沿对话」!(P.S. 请自备梯子哦)
热门工具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