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概述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E4%B8%80%E3%80%81%E6%A6%82%E8%BF%B0>

二、基本概念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E4%BA%8C%E3%80%81%E5%9F%BA%E6%9C%AC%E6%A6%82%E5%BF%B5>

 1. 关系(relation)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C2%A01.%20%E5%85%B3%E7%B3%BB(relation)>

 2. 列(column)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C2%A02.%20%E5%88%97(column)>

 3. 行(row)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C2%A03.%20%E8%A1%8C(row)>

4. 关系表 VS 一般的表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4.%20%E5%85%B3%E7%B3%BB%E8%A1%A8%20VS%20%E4%B8%80%E8%88%AC%E7%9A%84%E8%A1%A8>

5. 主码(主键primary key)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5.%20%E4%B8%BB%E7%A0%81(%E4%B8%BB%E9%94%AEprimary%20key)>

 6. 实体完整性约束(entity integrity constraint)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C2%A06.%20%E5%AE%9E%E4%BD%93%E5%AE%8C%E6%95%B4%E6%80%A7%E7%BA%A6%E6%9D%9F(entity%20integrity%20constraint)>

7. 外码(外键foreign key)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7.%20%E5%A4%96%E7%A0%81(%E5%A4%96%E9%94%AEforeign%20key)>

8. 参照完整性约束(reference integrity constraints)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8.%20%E5%8F%82%E7%85%A7%E5%AE%8C%E6%95%B4%E6%80%A7%E7%BA%A6%E6%9D%9F(reference%20integrity%20constraints)>

三、ER模型到关系表的映射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E4%B8%89%E3%80%81ER%E6%A8%A1%E5%9E%8B%E5%88%B0%E5%85%B3%E7%B3%BB%E8%A1%A8%E7%9A%84%E6%98%A0%E5%B0%84>

 1. 将常规实体映射为关系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C2%A01.%20%E5%B0%86%E5%B8%B8%E8%A7%84%E5%AE%9E%E4%BD%93%E6%98%A0%E5%B0%84%E4%B8%BA%E5%85%B3%E7%B3%BB>

  2. 将具有复合属性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C2%A0%C2%A02.%20%E5%B0%86%E5%85%B7%E6%9C%89%E5%A4%8D%E5%90%88%E5%B1%9E%E6%80%A7%E7%9A%84%E5%AE%9E%E4%BD%93%E6%98%A0%E5%B0%84%E4%B8%BA%E5%85%B3%E7%B3%BB>

  3. 将具有唯一复合属性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C2%A0%C2%A03.%20%E5%B0%86%E5%85%B7%E6%9C%89%E5%94%AF%E4%B8%80%E5%A4%8D%E5%90%88%E5%B1%9E%E6%80%A7%E7%9A%84%E5%AE%9E%E4%BD%93%E6%98%A0%E5%B0%84%E4%B8%BA%E5%85%B3%E7%B3%BB>

4. 将具有可选属性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4.%20%E5%B0%86%E5%85%B7%E6%9C%89%E5%8F%AF%E9%80%89%E5%B1%9E%E6%80%A7%E7%9A%84%E5%AE%9E%E4%BD%93%E6%98%A0%E5%B0%84%E4%B8%BA%E5%85%B3%E7%B3%BB>

5. 一对多(1:M)联系的映射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5.%20%E4%B8%80%E5%AF%B9%E5%A4%9A(1%EF%BC%9AM)%E8%81%94%E7%B3%BB%E7%9A%84%E6%98%A0%E5%B0%84>

6. 多对多(M:N)联系映射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6.%20%E5%A4%9A%E5%AF%B9%E5%A4%9A(M%EF%BC%9AN)%E8%81%94%E7%B3%BB%E6%98%A0%E5%B0%84>

7. 一对一(1:1)联系的映射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7.%20%E4%B8%80%E5%AF%B9%E4%B8%80(1%EF%BC%9A1)%E8%81%94%E7%B3%BB%E7%9A%84%E6%98%A0%E5%B0%84>

8. 将具有若干候选码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8.%C2%A0%E5%B0%86%E5%85%B7%E6%9C%89%E8%8B%A5%E5%B9%B2%E5%80%99%E9%80%89%E7%A0%81%E7%9A%84%E5%AE%9E%E4%BD%93%E6%98%A0%E5%B0%84%E4%B8%BA%E5%85%B3%E7%B3%BB>

9. 将具有多值属性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9.%C2%A0%E5%B0%86%E5%85%B7%E6%9C%89%E5%A4%9A%E5%80%BC%E5%B1%9E%E6%80%A7%E7%9A%84%E5%AE%9E%E4%BD%93%E6%98%A0%E5%B0%84%E4%B8%BA%E5%85%B3%E7%B3%BB>

10. 将具有派生属性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10.%20%E5%B0%86%E5%85%B7%E6%9C%89%E6%B4%BE%E7%94%9F%E5%B1%9E%E6%80%A7%E7%9A%84%E5%AE%9E%E4%BD%93%E6%98%A0%E5%B0%84%E4%B8%BA%E5%85%B3%E7%B3%BB>

11. 一对多(1:M)一元联系的映射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11.%20%E4%B8%80%E5%AF%B9%E5%A4%9A(1%EF%BC%9AM)%E4%B8%80%E5%85%83%E8%81%94%E7%B3%BB%E7%9A%84%E6%98%A0%E5%B0%84>

12. 多对多(M:N)一元联系的映射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12.%20%E5%A4%9A%E5%AF%B9%E5%A4%9A(M%EF%BC%9AN)%E4%B8%80%E5%85%83%E8%81%94%E7%B3%BB%E7%9A%84%E6%98%A0%E5%B0%84>

13. 一对一(1:1)一元联系的映射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13.%20%E4%B8%80%E5%AF%B9%E4%B8%80(1%EF%BC%9A1)%E4%B8%80%E5%85%83%E8%81%94%E7%B3%BB%E7%9A%84%E6%98%A0%E5%B0%84>

14. 将弱实体映射为关系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14.%20%E5%B0%86%E5%BC%B1%E5%AE%9E%E4%BD%93%E6%98%A0%E5%B0%84%E4%B8%BA%E5%85%B3%E7%B3%BB>

 15. 将关联实体映射为关系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C2%A015.%20%E5%B0%86%E5%85%B3%E8%81%94%E5%AE%9E%E4%BD%93%E6%98%A0%E5%B0%84%E4%B8%BA%E5%85%B3%E7%B3%BB>

 16. 三元联系的映射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299627#%C2%A016.%20%E4%B8%89%E5%85%83%E8%81%94%E7%B3%BB%E7%9A%84%E6%98%A0%E5%B0%84>

一、概述

 ER建模环节完成后,需求就被描述成了ER图
<https://blog.csdn.net/Andy_shenzl/article/details/84138254>
。之后,便可根据这个ER图设计相应的关系表了。

        但从ER图到具体关系表的建立还需要经过两个步骤:1. 逻辑模型设计 2.
物理模型设计。其中前者将ER图映射为逻辑意义上的关系表,后者则映射为物理意义上的关系表。逻辑意义上的关系表可以理解为单纯意义上的关系表,它不涉及到表中字段数据类型,索引信息,触发器等等细节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前者。确切来说,也就是ER模型到逻辑关系表的映射是如何完成的。

二、基本概念

 1. 关系(relation)

       
关系就是在数据库中存在的,包含行和列的一张表。也常被称为关系表,或者表。注意只有在确保不会引起混乱的时候使用最后一种称呼,因为关系表和一般意义上的表有很大区别(下文会分析)。

 2. 列(column)

        列就是字面意义上表的列。但是它也有时被称作属性,或者域。

 3. 行(row)

        行就是字面意义上表的行。但是它也有时被称作元祖,或者记录。

4. 关系表 VS 一般的表

        关系表有以下几个基本约束:

                a. 一个列只能有一个名称;

                b. 不能出现完全一样的行;

                c. 表中每个值都必须为单值;

                d. 同一列中的所有值都必须属于同一个域;

                e. 行/列顺序无关

5. 主码(主键primary key)

        每个关系必须要有一个主码(可含多列),用来唯一标识表中各行记录。

 6. 实体完整性约束(entity integrity constraint)

        指所有主码必须非空。

7. 外码(外键foreign key)

        外码是某关系中的一列,而这一列恰恰又是另一个关系的主码。



8. 参照完整性约束(reference integrity constraints)

        外码取值要么为空,要么为其参照关系中的主码取值。

 

三、ER模型到关系表的映射

 1. 将常规实体映射为关系

        对常规实体来说,每个常规属性对应到关系表中的一列,而某单值且唯一的列则映射为主码,标记下划线。

        如下实体:



将映射为关系:



  2. 将具有复合属性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这类映射中,复合属性的各子属性会映射到的新的关系中,但是复合属性名本身不会。

        如下实体:



将映射为关系:



虽然关系中没有出现符合属性名,但数据库上层的前端应用可能会利用到复合属性名。也就是ER图在各个阶段都有可能用到,不是说映射为关系后就没啥事了。

  3. 将具有唯一复合属性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这类映射中,将会形成一个复合主码,其成员为复合属性的各子属性。

        如下实体:


一个building有很多roomnumber,不同的building可能有相同的roomnumber,比如不同的building可能都有101号房间号,只有building和roomnumber一起才能确定classroom。



将映射为关系:



4. 将具有可选属性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这类映射中,需要将可选属性对应的列标记一个(O)。

        如下实体:



bonus奖金,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以是可选的

将映射为关系:



5. 一对多(1:M)联系的映射

        这类映射的规则为:在由1:M联系中属于M侧的实体所映射得到的关系中设置一个外码,这个外码对应于由1侧的实体映射得到的关系中的主码。

        如下ER模型:



将映射为关系:



注意,外码命名不一定要和它对应的主码一致,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6. 多对多(M:N)联系映射

       
这类映射的规则为:除了具有多对多联系的两个实体之外,联系本身也需要映射为关系。联系对应的关系中将有两个外码,分别对应两个实体的主码,同时这两个外码构成新关系的主码。

        比如下面这个ER模型:



将映射为关系:



7. 一对一(1:1)联系的映射

       
这类映射和1:M的很相似。原则上外键设在任何一个实体的关系中都OK,但如果一对一联系中的基数约束是强制单个和可选单个这种类型,则最好将外键设置在可选多的一侧。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关系中不会出现太多空值。

        比如下面这个ER模型:



将映射为关系:



8. 将具有若干候选码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这类映射中,主码依然标记划线,而非主码唯一属性则标记(U)。

        如下实体:



 将映射为关系:



9. 将具有多值属性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这类映射中,需要为多值属性创建一个新的关系。新的关系中包含一个外码,对应到主实体的主码。同时属性值和外码构成新的关系的复合主码。

        如下实体:



将映射为关系:



10. 将具有派生属性的实体映射为关系

        派生属性不需要做什么特别处理,为前端的事情。

11. 一对多(1:M)一元联系的映射

        这类映射的规则为:实体映射得到的关系中包含一个外码,对应到关系自身的主码。

        如下ER模型:



 将映射为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该映射中外键名和主键名是不同的,以区分它和主码。事实上关系中也不允许出现名称相同的两列。

12. 多对多(M:N)一元联系的映射

       
这类映射的规则为:除了实体本身需要映射为关系之外,多对多联系需要映射为另一个关系。新的关系中将有两个外码,它们均对应到实体主码。且这两个外码又组合为新关系的复合主码。

        如下ER模型:



 将映射为关系:



这里同样要注意外键名要避免和主键名重复。

13. 一对一(1:1)一元联系的映射

        和上面第11条讲的一对多的一元联系映射规则完全相同,此处不再举例说明。

14. 将弱实体映射为关系

       
弱实体映射和常规一对多联系映射一样需要在弱实体(M侧实体)中建立一个对应到属主实体(1侧实体)的外码。然而区别是弱实体中的主码是弱实体自身的部分码+外码构成的复合主码,而后者的主码仅是M侧实体自己的主码。

        如下ER模型:



 将映射为关系:



当然,如果联系是一对一,则弱实体的主码就是那个对应到其属主实体的外码而没有部分码了。

        如下ER模型:



     将映射为关系:



 15. 将关联实体映射为关系

        关联实体本身就是联系,因此它的映射规则和联系是一样的。联系的映射在前文已经完成讲解,此处不再累述了。

 16. 三元联系的映射

        这类映射和多对多联系的映射比较相似。如下ER模型:



 可映射为:



这里提示下,三元联系的情况,联系肯定是多对多对多的。因为如果这三元中有一个为一,那么三元联系就应转成两个二元的一对多联系。

 

       
概念模型建模和ER建模,需求可视化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在这个环节中,数据开发人员绘制ER图,并和项目各方人员协同需求,达成一致。由于这部分的工作涉及到的人员开发能力比较薄弱,甚至不懂开发,因此ER图必须清晰明了,不能涉及到过多的技术细节。在ER图绘制完毕之后,才开始将它映射为关系表。这个映射的过程,就叫做逻辑模型建模或者关系建模。

       
有人会说,ER图不是可以直接映射到关系吗,而且已经有了相应的映射工具了,为什么还要绘制ER图多此一举呢?针对这个问题前文已经回答了。ER图是拿出去和别人谈需求的,要求各方人员都能看得懂。而关系表设计到了过多实现细节,比如:要给多对多联系/多值属性等多建一张表,要设置外码,各种复合主码等。这些东西不应该在谈需求的时候出现,它们应当对非开发人员透明。而且ER图中每个属性只会出现一次,减少了蕴含的信息量,是更好的交流和文档化工具。

       
还有,ER模型所蕴含的信息,也没有全部被逻辑模型包含。比如联系的自定义基数约束,比如实体的复合属性,派生属性,用户的自定义约束等等。因此ER模型在整个开发流程(如物理模型建模,甚至前端开发)中是都会用到的,不能认为ER模型转换到逻辑模型后就可以扔一边了。

 

 

友情链接
KaDraw流程图
API参考文档
OK工具箱
云服务器优惠
阿里云优惠券
腾讯云优惠券
华为云优惠券
站点信息
问题反馈
邮箱:[email protected]
QQ群:63753833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