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里,有些新的技术会从实验走向试用;有些技术,则会从试用走向采用;有些技术,则会从采用走向弃用。若是以此为出发点,那么这个 2019 年和过去的
2018 年相比,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学一些新的技术,忘掉一些不同使用的技术。只是前端一个这么广的领域,到底要关心什么技术,到底要忽略什么技术呢?
这便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意义。可是呢,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行啊,我光告诉你 2019
将会流行什么,可能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你们需要自己去学会拥有这样的技能,学会去分析出 2020 需要规划什么内容。”
W-H-Y
每每谈到技术规划,我们谈的总是下一年、下一个阶段、下一个五年的目标。可为什么我们需要做技术规划?或许是出于 KPI
的影响,或者是出于预算的原因,或是在追求技术卓越。
我们的目的是:变得更好。于是乎:“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使用现在的架构?现在的架构不是挺好的吗??”
为此,我们只需要尝试回答这么几个问题:项目的编译速度快吗?编写新功能的速度快吗?能满足快速上线的需求吗?多个团队并行开发,会出现问题吗?我们依赖的第三方组件,会出现问题吗?……
嗯,对这个问题就好像,别人在问你,“你有什么不足?”。
HOW
从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及笔者的相应规划步骤来看,可以分为这么几步:
*
调研技术远景
*
从社区获得相应的输入
*
整理潜在的技术方案、架构、技术栈
*
从利益相关者获得想法
*
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
规划,它类似于技术远景的味道。可一谈到远景,那么要谈论的东西可多了。说不到我们还需要寻找利益相关者——如团队成员、项目领导,了解一下,他/她对于技术团队的一些期望。我们在社区上看到相似的问题,总有一个相似的开头:“我们的领导……。”
谈理想都特别有意思,因为我们不一定会去做。我们有了一个宏大的想法,只是受限于多个因素,我们只能做这么一点。比如说,我们未来想造一个笔记本,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只选一个螺丝钉。
而在我们获取更进一步方向的时候,需要从这么几个维度来考虑问题:
*
从业务现状出发。譬如,在下一年里,我们的团队将从 20 人扩大到 100
人,为了支撑这么大的团队。我们需要拥有培训机制,来应对这样的人员扩张;需要设计一个更好的架构,来实现多个团队的并行开发。
*
从技术、架构出发。在项目中引入新的技术,改进原有的技术方案。
*
架构的预研。提前试用未来可能使用的技术,如 AR、VR。这些往往是一些非必需的规划,但是有了它们会更好。
*
团队能力规则。谈论到团队规划,我怕是并不是那么擅长。大抵上,哪怕是技术负责人也不是 KPI
的制定者,我们只能谈谈理想,聊聊团队建设的一些建议。有针对性地培养项目的 2nd
Tier,至少对方是否能接受,那便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这大抵也是个人发展的好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
当然了,其它相当多的东西,还是要落地的——我们还是得造螺丝钉。只有落地的东西,才能证明它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为此我们要用 SMART 原则制定一个
smart 目标。当然了,如果你还要对领导汇报,请不到忘了你的时间节点。
总之,保持现在,探索扩展,尝试未来。
!WHAT
是不是我们规划每件的事,都值得去做?是不是我们只做规划的事情?未来是一直在发生变化的。而规划,只针对我们知道的内容提出的。它无法用于我们不知道的领域。它也无法应对未知的事务,如产生了一个新的技术,它提高了三倍的生产力。那么,先前我们设计的一些规划,可能在此被新的技术替代掉了。
这方面的实践,便有点类似于演进式架构的味道。我们定好了一个大体的目标,核心的部分,只在真正实现的时候完善。为此,它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演进式,也因此不会受过去的设计所限制。倘若基于这一点因素考虑,那便是容易得多了。只需要去寻找那些真正可能影响我们的趋势,套上一个模糊的概念,就可以这么轻装上阵。
可是呢,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个答案
。事实上,你心底也已经有了一个答案,只是说呢,你不敢、不想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来,受限于能力;二来,怕做了错误的决定。而直接、间接地,你在社区上看到一个大佬的回答,与你想要的答案是类似的。便将这个答案怀chen出来,信心也就有了,再说
“我们也可以这么搞”。好了,以后一旦出现了问题,还有一个人可以莫名地帮你背锅。
大家活着都不容易,背锅事小,不带人身攻击就好。责任,它与能力和屁股的位置是成正比的。
热门工具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