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模式
如果把建筑设计成果比喻成一种产品,个人认为,这种产品相比于其它行业,有几个缺点:
①产品重复性高
作为卖内容的产品,建筑的格局都大同小异,特别是主要的业务小区及商业设计。虽然每个项目具体情况不同,但产品形态没有本质区别,容易抄袭复制,使得产品价值降低。
②生产工业化程度低
生产过程需要大量人力。人力是主要成本,最小的项目也要数百小时。互联网时代下,设计工业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意味着产品成本会逐渐降低,从业人数需求也会降低。而设计行业的原创性和艺术性,又与工业化存在一定的矛盾。
③产品返工率高
国内环境下,产品需要多次,反复修改,修改普遍不收费,造成隐形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时间被拉长。
2.从业人员供大于求,且从业人员结构固化
老八校都已经失去光环,海龟名校毕业生比比皆是,企业不缺人是不争事实,在西方国家,建筑设计早是公认的夕阳产业。个人认为建筑从业人员流动性差,行业比较闭塞,转相关行业的途径少,造成人员结构固化。
3.处于房地产行业下游,受市场影响大
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历史高点,发展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市场下行意味着裁员,意味着风险,作为下游行业,反映会更强烈。
4.建筑师人际圈受限
建筑师人际圈闭塞,常局限于同行业之间交流,不利于个人发展。地产项目需要具有宏大眼光的设计师,大部分建筑师都没有机会和时间去扩展自己眼光。真正有眼光的建筑师是极少数,房地产开放商习惯把重要的项目前期策划,项目定位和规划的任务剥离给甲方和专业咨询公司,激烈市场竞争又迫使设计院走快速生产模式,出来的作品同质化很高,投标时常大打价格战。所以有人说设计院普遍是建筑从业人员,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建筑师素质。大量建筑设计技术含量越来越低,某种层面更多是工程设计,行业门槛不断被拉低,行业话语权也越来越小。
5.太高的时间成本
首先是工作时间长,特殊的生产模式,低迷的市场环境,生产效率不高,处于行业下游,缺乏话语权,都是造成建筑师经常加班的原因。除了画图本身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时间还被浪费在改图,复制及纠结无意义的各种细节中,而这些时间并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设计占用了太多个人时间,使个人眼光受限,业务进步也会缓慢。还会带来一系列的个人和家庭问题。再者是相比于高新行业,建筑设计行业其它板块尚未成熟,比如运维,比如二次开发,更多是单纯生产,更多是一次性的花掉时间,时间能产生的价值没有最大化。
6.过重的经营模式
建筑设计的服务对象——地产项目,持续的时间长,回款时间长。每个产品的周期很长,生产效率却很低,一高一低降低了企业周转效率。企业又基本没有其他的创收点,经营空间比较小,
只能通过提高设计收费(国内这样做的极少),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利润。企业想要扩大现金流也很困难,受到收款和人力成本制约。处于下游很受市场影响,缺乏抗风险能力。
7.建筑设计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低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软件的自动化水平越越高,提高了建筑设计的生产效率,单价也越来越低。同时,很多以前的技术壁垒也都被网络打破了,大量建筑设计的产品和技术,在网上可以轻松得到并复制。信息不透明时代积累的行业核心竞争力与越来越低,从业门坎也被不断拉低。很多设计院把竞争力转移到服务质量,生产速度上,送施工图,送方案的公司比比皆是,几乎是国内所有大型设计院的通用做法
。企业可以通过服务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是归根结底,设计院卖的是产品,是建筑设计本身。产品核心竞争力丧失了,将变成彻底的脑力劳动输出。而这跟国内市场也有关系,国外一个设计做好几年,可以精雕细琢;国内很多项目几个月就结项,设计高度同质化也是无奈。
8.建筑设计本身与互联网时代脱节
建筑设计的设计依据难以量化,设计成果难以量化,设计的过程多为感性的,经验的,这些感性经验的东西,造成建筑设计估值困难,好的设计不一定得到好回报,差的设计也能浑水摸鱼,许多设计的利润产生于信息不对称之中。设计人员有时用“经验”来给自己贴金,但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动加速,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不能量化的标准和技术,也就不容易被顾客看见和认可。有的经验是好的,但是更多的人谈的经验,是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麻痹自我的一剂毒药。例如万达集团,自有专业的设计管理部门,有成熟的设计体系,有标准化的做法和经验。万达寻找设计院合作,某种程度上是寻找一个服务单位,产品都是自己集团标准化的。但设计标准化本身在业内就有巨大争议,标准化可能会削弱建筑艺术性和原创性,不标准化又难以满足时代发展,这是一个难以平衡的问题。受困于的经营模式,生产效率,设计行业难搭上互联网的车。有一些公司也在尝试利用互联网,云设计服务就是一个苗头,但实质性影响甚微。传统设计院相比享受到的互联网的红利,更多的是受到冲击。
9.钱
薪酬不会让自己饿死。但作为基层员工,钱都是用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薪酬低,也是上面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事实上,设计院的薪酬已经是压缩到很低了,设计院再降薪,基层工作的时薪将比体力劳动还低(实际上很多设计院已经这样了),变成不折不扣的脑力民工。设计院必须保住高层和中层,高层的人脉是项目的来源和智囊,中层是项目的执行者,底层的低薪也是市场所迫。而底层晋升困难,正是因为中高层设计师不会轻易转行,层级固化。如果中高层觉得降薪太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就转行离开了。全行业几次出现过降薪裁员,有不少早期淘金成功的人离开了这个行业。今年虽然行情回暖一点,但五年后的市场,不一定会崩塌,但肯定不是欣欣向荣。
热门工具 换一换